《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与家庭消费升级:基于资产流动性视角的分析王智茂黑龙江有限责任公司9》[92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与家庭消费升级:基于资产流动性视角的分析王智茂黑龙江有限责任公司9》[92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与家庭消费升级:基于资产流动性视角的分析王智茂黑龙江有限责任公司9 pdf下载

出版社 时代蔚蓝图书专营店
出版年 2025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8.7(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与家庭消费升级:基于资产流动性视角的分析王智茂黑龙江有限责任公司9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与家庭消费升级:基于资产流动性视角的分析
作者:王智茂
定价:42.0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21-11-01
ISBN:9787568606684
印次: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王智茂,男,1983年10月1日生,江苏盐城人,经济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家庭金融、互联网金融理论与政策、消费经济与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担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滨海金融专报》主编,优选大宗商品资台《龙讯财经》特约分析师,先后在《中国社会主义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学刊》等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3项。 长期以来,消费提振缓慢一直是制约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家庭生活福祉提升的重要因素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在微观领域极大的拓展了家庭的消费渠道,改善了家庭的整体消费。但是,当前我国家庭消费率仍低于世均,并且人均消费支出额同比增速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根据的数据,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增速从2013年的7.4%下降到2018年的6.2%。]。这一现象与我国家庭持续增长的收入和资产规模并不匹配,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解释也不一致。由此可见,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的制约,其中家庭资产流动性和配置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原因之一。由于中国家庭普遍存在较高的储蓄偏好和住房资产占比,整体资产结构的流动性偏低,对家庭即期消费的支付能力产生了明显。因此,要使互联网使用引致的家庭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支出,不可避免需要探讨家庭高流动性资产配置,尤其是金融资产配置的潜在影响。 本书基于国内外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内家庭互联网使用普及率不断实背景,以新兴互联网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与消费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家庭消费升级”作为基本的逻辑出发点对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行行分析,旨在探索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制。本书具体回答四个问题:(1)金融资产配置对家庭消费结构存在何种影响?不同流动性的资产结构变动能否家庭消费升级?(2)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消费升级影响过程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如果有中介效应,其具体的影响效应、传导路径是什么?(3)依据前述问题的传导路径,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金融资产配置而引导家庭消费升级?其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4)在实际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支持互联网使用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家庭消费升级,提升家庭消费质量? 本书结合实际发展问题,提出有利于我国城乡家庭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和消费升级传导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根据城乡家庭互联网使用对金融市场参与影响机制的差异,提出提升互联网使用与市场参与结合度的建议;根据城镇家庭住房资产对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挤出影响,提出降低城镇家庭住房资产流动性约束的建议;根据农村家庭对低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储蓄偏好,提出完善农村家庭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议。


  目录

王智茂,男,1983年10月1日生,江苏盐城人,经济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家庭金融、互联网金融理论与政策、消费经济与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担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滨海金融专报》主编,优选大宗商品资台《龙讯财经》特约分析师,先后在《中国社会主义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学刊》等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3项。 长期以来,消费提振缓慢一直是制约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家庭生活福祉提升的重要因素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在微观领域极大的拓展了家庭的消费渠道,改善了家庭的整体消费。但是,当前我国家庭消费率仍低于世均,并且人均消费支出额同比增速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根据的数据,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增速从2013年的7.4%下降到2018年的6.2%。]。这一现象与我国家庭持续增长的收入和资产规模并不匹配,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解释也不一致。由此可见,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的制约,其中家庭资产流动性和配置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原因之一。由于中国家庭普遍存在较高的储蓄偏好和住房资产占比,整体资产结构的流动性偏低,对家庭即期消费的支付能力产生了明显。因此,要使互联网使用引致的家庭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支出,不可避免需要探讨家庭高流动性资产配置,尤其是金融资产配置的潜在影响。 本书基于国内外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内家庭互联网使用普及率不断实背景,以新兴互联网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与消费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家庭消费升级”作为基本的逻辑出发点对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行行分析,旨在探索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制。本书具体回答四个问题:(1)金融资产配置对家庭消费结构存在何种影响?不同流动性的资产结构变动能否家庭消费升级?(2)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消费升级影响过程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如果有中介效应,其具体的影响效应、传导路径是什么?(3)依据前述问题的传导路径,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金融资产配置而引导家庭消费升级?其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4)在实际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支持互联网使用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家庭消费升级,提升家庭消费质量? 本书结合实际发展问题,提出有利于我国城乡家庭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和消费升级传导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根据城乡家庭互联网使用对金融市场参与影响机制的差异,提出提升互联网使用与市场参与结合度的建议;根据城镇家庭住房资产对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挤出影响,提出降低城镇家庭住房资产流动性约束的建议;根据农村家庭对低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储蓄偏好,提出完善农村家庭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议。


  前言

①。这一现象与我国家庭持续提升的收入和资产规模并不匹配,与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解释也不一致。由此可见,在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家庭资产流动性和配置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原因之一。由于中国家庭普遍存在较高的储蓄偏好和住房资产占比,家庭整体资产结构的流动性偏低,对家庭即期消费的支付能力产生了明显。因此,要使互联网使用引致的家庭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支出,不可避免需要探讨家庭高流动性资产配置,尤其是金融资产配置的潜在影响。

本书基于国内外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内家庭互联网使用普及率不断实背景,以新兴互联网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与消费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家庭消费升级”作为基本的逻辑出发点,对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行行分析,旨在探索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制。本书具体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1.金融资产配置对家庭消费结构存在怎样的影响?不同流动性的资产结构变动能否家庭消费升级?2.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消费升级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如果有中介效应,其具体的影响效应、传导路径以及家庭个体差异是什么?3.基于问题2存在的传导路径,互联网使用对金融资产配置的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4.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支持互联网使用通过影响金融资产配置家庭消费升级,提升家庭消费质量?

首先,笔者根据不确定条件下的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和缓冲存货理论,发现除了家庭收入的流量因素和资产规模的存量因素以外,家庭消费还会受到资产流动性和配置的结构因素的影响。据此,本书利用家庭持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差异构建了金融资产配置与家庭消费的理论模型,比较了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与低流动性金融资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资产配置的流动效应是其财富效应发挥的重要前提。为一步探讨互联网使用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家庭消费升级的传导路径,本书用数理模型推导验证了金融资产配置的中介影响作用,并且从信息搜寻、社会互动和金融可及性三个渠道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高流动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

其次,本书采用聚类统计、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一步检验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实证检验具括以下三个部分:

部分,按照资产流动性的不同,本书从高到低将家庭资产划分为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低流动性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三类,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家庭消费分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以此确定家庭资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具体层次和分类内容,也一步讨论家庭消费升级的分类依据体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流动性资产配置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只作用于非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在具体资产类别的影响效应方面,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与非生存型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流动性金融资产与非生存型消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家庭住房资产对非生存型消费的影响则不显著。

第二部分,借鉴心理学研究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本书将前一部分与家庭消费升级(非生存型消费)关系显著的金融资产(高流动性金融资产和低流动性金融资产)作为中介变量,家庭住房资产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模型,计算并对比了互联网使用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家庭消费升级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资产配置体中介效应中,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中介效应占地位,互联网使用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对家庭消费升级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提升高流动性金融资产配置来实现的。城乡异质性结果表明,城镇家庭住房资产对高流动性金融资产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农村家庭有较强的储蓄偏好,对低流动性金融资产的配置倾向更高。

第三部分,本书从信息搜寻效应、社会互动效应和金融可及效应三种渠道对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高流动性金融资产配置的机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这三种渠道均显著存在影响。城镇家庭各路径的影响效应虽然存在差异,但差距较小,整体表现相均;而农村家庭的金融可及效应则要明显低于其他两个渠道的影响效应,这说明农村家庭在通过互联网使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书结合实际发展问题,提出有利于我国城乡家庭互联网使用、金融资产配置和消费升级传导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根据城乡家庭互联网使用对金融市场参与影响机制的差异,提出提升互联网使用与市场参与的结合度的建议;根据城镇家庭住房资产对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挤出影响,提出降低城镇家庭住房资产流动性约束的建议:根据农村家庭对低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储蓄偏好,提出完善农村家庭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议。



  摘要

章绪论

家庭消费的提升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关乎微观家庭的生活福祉和宏观经济稳运行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家庭资产配置缺乏流动性被学界认为是家庭消费的一大重要因素。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不仅直接扩展了消费渠道,增加了家庭消费需求,同时也为家庭获得了更多参与金融市场投资、改善金融资产配置的机会,这对于减轻家庭资产配置的流动性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本书正是基于提高家庭消费,家庭消费升级的现实问题,试图从家庭资产流动性的角度,论证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制。

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末至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是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突破,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第五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标志。①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嵌入,不仅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增长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微观家庭的生活方式。对于微观家庭而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只是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还是一次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对家庭的经济行为已经并会继续产生重要影响。①

党的以来,就网信事业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鲜明提出网络强国思想,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感”②年来,在国家大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家庭的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互联网使用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明显的信息福利效应。③截至2020年末,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19年底增长8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19年底提升5.9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55.9%,农村地区实现网络额1.79万亿,同比增长8.9%。④

消费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基础和目标,与家庭微观个体的联系更为密切,消费行为决策更是家庭经济决策的基本内容,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也为微观家庭的消费行为带来了质的改变,新兴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高度融合,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微观家庭的消费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在需求端通过信息传播和大数据推送等方式改变家庭的行为决策,快速且精准的信息引导模式对传统家庭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⑤另一方面,互联网在供给侧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帮助企业实现行业预测和前瞻性研发,推动了工业生产与市场的零时滞对接,有助于企业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整体消费优化升级。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家庭需求侧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在供……


  作者简介

王智茂,1983年10月生,金融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校聘副教授,长期从事农村金融、家庭金融等方面的研究,曾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滨海金融专报》责任编辑,《龙讯财经》特约分析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