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与广义鲁棒控制》[83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与广义鲁棒控制》[83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与广义鲁棒控制 pdf下载

出版社 博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年 2020-06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9.2(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与广义鲁棒控制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 商品名称: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与广义鲁棒控制(下)(精)
  • 作者:邬江兴|责编:任静
  • 定价:198
  • 出版社:科学
  • 书号:978703065219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20-06-01
  • 印刷时间:2020-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448

内容提要

本书从“结构决定功能”的内源性安全机理诠释了改变游戏规则的“网络空间拟态防御”思想与技术形成过程、原意与愿景、原理与方法、实现基础与工程代价以及尚需完善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通过包括原理验证在内的应用实例和**测试评估报告等相关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证明了由创新的动态异构冗余构造形成的内生安全机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使能技术,可赋予IT、ICT、CPS等相关领域新一代软硬件产品高可信、高可靠、高可用三位一体的内生安全机制与融合式防御功能。

目录

上册
第1章 基于漏洞后门的内生安全问题
1.1 漏洞后门的危害
1.1.1 相关概念
1.1.2 基本问题
1.1.3 威胁影响
1.2 内生安全问题的不可避免性
1.2.1 存在的必然性
1.2.2 呈现的偶然性
1.2.3 认知的时空特性
1.3 内生安全问题导致的防御难题
1.3.1 高可持续威胁攻击依赖的主要手段
1.3.2 具有不确定性的未知威胁
1.3.3 传统的“围堵修补”作用有限
1.4 感悟与思考
1.4.1 基于不可信组件构造可信系统
1.4.2 从构件可信到构造安全的转变
1.4.3 从降低可利用性到破坏可达性
1.4.4 变换问题场景是解决问题之道
参考文献
第2章 网络攻击形式化描述
2.1 传统网络攻击形式化描述方法
2.1.1 攻击树
2.1.2 攻击图
2.1.3 攻击网
2.1.4 几种攻击模型的分析
2.2 攻击表面理论
2.2.1 攻击表面模型
2.2.2 攻击表面理论缺陷
2.3 移动攻击表面
2.3.1 移动攻击表面定义和性质
2.3.2 移动攻击表面的实现方法
2.3.3 移动攻击表面的局限性
2.4 网络攻击形式化描述新方法
2.4.1 网络攻击过程
2.4.2 攻击图形式化描述
2.4.3 攻击链形式化描述
2.4.4 网络攻击链脆弱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经典防御技术概述
3.1 静态防御技术
3.1.1 静态防御技术概述
3.1.2 静态防御技术分析
3.2 蜜罐技术
3.2.1 网络入侵与恶意代码检测
3.2.2 恶意代码样本捕获
3.2.3 安全威胁追踪与分析
3.2.4 攻击特征提取
3.2.5 蜜罐技术的不足
3.3 联动式防御
3.3.1 入侵检测与防火墙系统间的协作防御
3.3.2 入侵防护与防火墙系统间的协作防御
3.3.3 入侵防护与入侵检测系统的协作防御
3.3.4 入侵防护与漏洞扫描系统间的协作防御
3.3.5 入侵防护与蜜罐系统间的协作防御
3.4 入侵容忍技术
3.4.1 入侵容忍技术原理
3.4.2 两个典型入侵容忍系统
3.4.3 Web入侵容忍体系结构比较
3.4.4 容侵与容错的区别
3.5 沙箱隔离防御
3.5.1 沙箱隔离防御技术简介
3.5.2 沙箱隔离防御技术原理
3.5.3 沙箱隔离防御技术现状
3.6 计算机免疫技术
3.6.1 免疫技术简介
3.6.2 人工免疫系统现状
3.7 传统防御方法评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防御理念与技术新进展
4.1 网络防御技术新进展
4.2 可信计算
4.2.1 可信计算的基本思想
4.2.2 可信计算的技术思路
4.2.3 可信计算的新进展
4.3 可信空间
4.3.1 前提条件
4.3.2 可信空间
4.4 移动目标防御
4.4.1 移动目标防御机制
4.4.2 移动目标防御路线图及其挑战
4.5 区块链
4.5.1 基本概念
4.5.2 核心技术
4.5.3 区块链安全分析
4.6 零信任安全模型
4.6.1 零信任模型基本概念
4.6.2 Forrester零信任安全框架
4.6.3 Google公司实现方案
4.6.4 零信任安全应用前景
4.7 新型防御技术带来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础防御要素与作用分析
5.1 多样性
5.1.1 概述
5.1.2 执行体多样性
5.1.3 执行空间多样性
5.1.4 多样性与多元性区别
5.2 随机性
5.2.1 概述
5.2.2 地址空间随机化
5.2.3 指令系统随机化
5.2.4 内核数据随机化
5.2.5 导入性代价
5.3 动态性
5.3.1 概述
5.3.2 动态性防护技术
5.3.3 动态性的挑战
5.4 OS多样性分析实例
5.4.1 基于NVD的统计分析数据
5.4.2 操作系统常见漏洞
5.4.3 相关结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内生安全与可靠性技术
6.1 引言
6.2 应对不确定性故障挑战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相对正确公理的再发现
6.2.3 TRA 公理形式化描述
6.3 冗余与异构冗余的作用
6.3.1 冗余与容错
6.3.2 内生性功能与构造效应
6.3.3 冗余与态势感知
6.3.4 从同构到异构
6.3.5 容错与容侵关系
6.4 表决与裁决
6.4.1 择多表决与共识机制
6.4.2 多模裁决与迭代判决
6.5 非相似余度架构
6.5.1 DRS容侵属性分析
6.5.2 DRS内生安全效应归纳
6.5.3 异构冗余的层次化效应
6.5.4 系统指纹与隧道穿越
6.5.5 鲁棒控制与广义不确定扰动
6.6 抗攻击性建模
6.6.1 GSPN模型
6.6.2 抗攻击性考虑
6.6.3 抗攻击性建模
6.7 抗攻击性分析
6.7.1 抗一般攻击分析
6.7.2 抗特殊攻击分析
6.7.3 抗攻击性分析小结
6.8 思考与演绎
6.8.1 条件感知不确定威胁
6.8.2 广义鲁棒控制新内涵
6.8.3 DRS容侵缺陷
6.8.4 改造DRS的思想演绎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