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应用技术-基于Proteus的项目设计与仿真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44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单片机应用技术-基于Proteus的项目设计与仿真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44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单片机应用技术-基于Proteus的项目设计与仿真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 pdf下载

出版社 青草书店专营店
出版年 2025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9.2(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单片机应用技术-基于Proteus的项目设计与仿真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单片机应用技术-基于Proteus的项目设计与仿真 计算机与互联网 书籍
作者:韩克,薛迎霄编著
定价:46.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21193873
印次: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单片机课程教学与应用过程,以Proteus ISIS现代电子系统仿真技术为平台,构建系统原型,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协同仿真,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脱节现象。由于选材切合实际,突出仿真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指令和项目仿真由浅入深,内容丰富、直观和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时效性和可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明显的工程项目与应用特征,使教材更加有活力与。全书共11章,系统地介绍了MCS-51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定时与中断系统、显示、键盘、转换器、串行通信等接口技术,以及Proteus仿真软件和基于Proteus的学期项目。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单片机技术概述1
1.1 计算机系统分类简介1
1.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
1.2.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2
1.2.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3
1.3 单片微型计算机3
1.3.1 单片机应用系统及组成4
1.3.2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4
1.3.3 MCS-51单片机系列5
1.3.4 MCS-51系列单片机类型7
1.4 单片机的应用8
第2章 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10
2.1 MCS-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结构10
2.1.1 80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10
2.1.2 8051的引脚定义及功能11
2.2 MCS-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14
2.2.1 MCS-51单片机的存储地址结构14
2.2.2 程序存储器14
2.2.3 数据存储器15
2.3 并行I/O口电路结构19
2.3.1 P0口结构20
2.3.2 P1口结构21
2.3.3 P2口结构21
2.3.4 P3口结构21
2.4 时钟电路与复位电路22
2.4.1 单片机的时钟电路与时序22
2.4.2 单片机的复位电路25
2.5 单片机的工作过程26
第3章 Proteus ISIS现代电子系统仿真技术29
3.1 Proteus ISIS仿真软件简介29
3.1.1 Proteus软件系统组成29
3.1.2 电子产品设计流程30
3.1.3 Proteus ISIS作界面介绍31
3.1.4 Proteus软件资源34
3.1.5 Proteus软件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36
3.2 Proteus ISIS菜单栏介绍37
3.2.1 文件(File)菜单37
3.2.2 查看(View)菜单37
3.2.3 编辑(Edit)菜单38
3.2.4 工具(Tools)菜单39
3.2.5 设计(Design)菜单39
3.2.6 绘图(Graph)菜单40
3.2.7 源代码(Source)菜单40
3.2.8 调试(Debug)菜单40
3.2.9 库(Library)菜单40
3.2.10 模板(Template)菜单41
3.2.11 系统(System)菜单41
3.3 可视化助手43
3.4 Proteus电路设计基础44
3.4.1 设计流程44
3.4.2 新建设计文档44
3.4.3 设置工作环境44
3.4.4 选取元器件及编辑45
3.4.5 原理图连线48
3.4.6 电气规则检查ERC48
3.4.7 保存原理图49
3.5 基于Proteus的设计实例49
3.5.1 Proteus电路原理图设计49
3.5.2 软件设计52
3.5.3 加载源程序及编译52
3.5.4 电路仿真53
3.5.5 源代码仿真与调试53
3.5.6 单片机内部资源仿真与调试54
第4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56
4.1 指令系统概述56
4.1.1 指令概念56
4.1.2 指令格式及说明57
4.2 寻址方式59
4.2.1 立即寻址59
4.2.2 直接寻址61
4.2.3 寄存器寻址62
4.2.4 寄存器间接寻址63
4.2.5 变址寻址64
4.2.6 相对寻址65
4.2.7 位寻址66
4.3 指令系统68
4.3.1 数据传送类指令68
4.3.2 算术运算类指令76
4.3.3 逻辑运算及位移类指令83
4.3.4 位作指令87
4.3.5 控制转移类指令92
4.3.6 常用伪指令100
第5章 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06
5.1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106
5.2 顺序程序设计107
5.2.1 顺序程序结构107
5.2.2 顺序程序设计实例108
5.3 分支程序设计109
5.3.1 单分支结构程序的形式109
5.3.2 单分支结构程序的设计实例110
5.3.3 多分支程序设计与实例111
5.3.4 散转程序112
5.4 循环程序设计113
5.4.1 循环结构程序段的组成114
5.4.2 循环程序实例114
5.5 查表程序设计117
5.6 子程序调用设计118
5.6.1 子程序调用及返回过程118
5.6.2 子程序嵌套121
5.6.3 堆栈

  编辑
《单片机应用技术:基于Proteus的项目设计与仿真》编著者韩课等。 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单片机技术概述、MCS一5l系列单片机的结构、Proteus ISIS现代电子系统仿真技术、:MCS一5l单片机指令系统、MCS一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CS一5l单片机的定时与中断系统、单片机显示接口技术、单片机键盘接口技术、单片机转换器接口技术、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学期项目。

  前言
前 言
单片机(又称为微控制器)是一种面向控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目前,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防、工业、农业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控制应用领域,51系列单片机形成了规模庞大、功能齐全、资源丰富的产品群,目前国内众多院校也大量以51单片机作为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随着嵌入式系统、片上系统等产品的开发,51单片机不断地以IP核的形式在以FPGA为基础的片上系统中被充分利用。由此可见,以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的各种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检测控制、通信设备、信息处理、家用电器、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本书以MCS-51系列单片机教学为基础,以Proteus ISIS仿真技术为学习平台,力求系统化、项目化、仿真化和灵活应用,其特点如下:
(1)以Proteus软件作为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仿真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单片机系统在设计中没有系统原型就无法对系统进行测试、没有硬件系统就不能对软件进行真实调试的不足。Proteus仿真技术在单片机系统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目标产品设计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单片机技术的较好途径。
(2)在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采用Proteus软件仿真平台,一是实现单片机系统指令仿真,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系统指令;二是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协同仿真,验证系统电路设计原理和程序设计方法,适应不同层次人员对单片机学习的需要。
(3)在教学中应用Proteus仿真技术,能起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脱节现象。由于采用仿真技术,项目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仿真结果不仅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可读性,并且直观和形象,能够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平台,而且以任务为驱动,突出基础工程项目意识,项目资源丰富,每个项目都具有任务明确、软硬件设计思路分析、项目仿真结果验证和动手与分析的创新能力要求。
(4)本书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立项项目教材,也是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单片机应用技术”使用教材之一。该精品资源共享课(http://202.192.72.26:8089)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学习平台,并且所提供的资源内容与本教材息息相关,浏览或下载所需资源能进一步帮助读者提高学习单片机技术的效率。
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单片机技术概述、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Proteus ISIS现代电子系统仿真技术、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CS-51单片机的定时与中断系统、单片机显示接口技术、单片机键盘接口技术、单片机转换器接口技术、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学期项目。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教辅相结合,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实例丰富、突出实用、可作性强,适合作为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应用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高职、高专及相关培训班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单片机应用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的编写得到广州市风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但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或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