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室和校园的发展由来已久,其形态演变也相对固定。伴随着教育领域中的空间转向、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学习科学对“学习”理解的不断深入,学习发生的场所——学习空间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新型学习空间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之一,空间变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决策有什么样的影响?空间变革对学生学习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新型学习空间应用效果如何评价?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新型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开发,本书主要围绕新型学习空间的实践应用策略及效果展开讨论。学习空间变了,教与学变了吗?本书在介绍学习空间概念及其应用策略的基础之上,以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学习空间为例,开展了系列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新型学习空间应用策略、布局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变化、教师教学决策过程、应用效果评估,以及面向场所感的学习空间理论拓展等内容。
全书共7章,第1章概述了学习空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并对典型的新型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案例进行了介绍。第2章则主要讨论了新型学习空间的策略转变带来的不同体验,重点介绍了思维可视化教与学策略和面向学生参与的应用策略。第3章主要以学生座位选择为切入点,阐述了空间重构过程中新型学习空间的布局变化。第4章重点介绍了新型学习空间中的课堂转型,详细阐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第5章论述了教师对新型学习空间的适应与改变,重点研究了新型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决策行为的影响。第6章着重研究了新型学习空间应用效果的评估,审视空间变革的愿景与实效。第7章尝试进行了学习空间研究的理论拓展,重点阐述了面向场所感的学习空间及其促进策略。
研究的主要结论:新型学习空间中同样存在座位的黄金区域,其位置面对教师和白板(显示区域)方向呈三角形展开;在新型学习空间中教师讲授比例降低,小组教学运用更多,师生空间距离缩短;教师环境适应水平差异影响其对空间适用性的判断及教学决策,空间要素交叉影响教师决策;新型学习空间中,教师积极应用新型学习空间变革,学生主观满意并未带来实际行为参与的改变,空间结构布局比技术功能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更大;场所感可以为学习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支持,学习空间研究可以从场所依恋、场所认同和场所依赖三个维度来促进学生的校园场所感,技术在信息收集、场所感营造、场所定位、信息呈现等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场所感。这些结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型学习空间中的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现状提供了帮助,在改进空间运用、空间设计、技术融入和服务推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所限,书中内容虽经多次校对,但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也欢迎对学习空间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信与我们进行深入交流(电子邮箱:赵瑞军zhaoruijun1980@126. com,陈向东chen_xiangdong@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