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提供从1到π: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计算机与互联网蓝云广东南方日报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从1到π :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 |
作者: | 蓝云 |
定价: | 38.0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ISBN: | 9787549116058 |
印次: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开本: | 小16开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以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指导,上篇探讨了何为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在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运用,建构起理论框架;下篇以地方政府及各行业的具体实践为案例分析,并介绍了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 书中包含丰富案例与专家访谈实录,理论与实践指导兼具,提供了数据研究及应用的*成果,是中国*本专注数据治理、立足广东经验的图书。 |
目录 | |
上篇?论道 数学之道 // 002 三次危机以及三个数:0、1、π // 002 为什么是十进制 // 006 神奇的“指数增长”规律 // 008 一个算法统治的 // 010 “大数据时代”才刚刚开始 // 014 未来驱动发展的不再是石油、钢铁 // 014 核心数据永远稀缺,呼唤击打的“甜点” // 016 大数据快车道上的“六大陷阱” // 020 有序推进数据开放,共建数据生态圈 // 023 探寻精准治理的“欧拉恒等式” // 028 治理现代化,第五个现代化 // 028 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 029 广东“数据治理”现状 // 033 擦亮“广数会”“珠数区”招牌,建设数据强省 // 037 “互联网 数据 治理”的十年“南方之道” // 048 民声:互联网在中国还有公共价值、社会价值 // 048 民情:重视“舆情+数据”是新时期的群众路线 // 051 民智:社会智库集纳民间智慧助推发展 // 058 民心:网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愿望和努力 // 060 结语:从1到π,过去、现在与未来 // 062 ? 下篇?访谈 整体概述 // 068 周宏仁: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治国理政模式 // 068 王月琴:2020年珠三角试验区形成“一区两核三带” // 079 实践应用 // 084 麦教猛:惠州“大物移云”数据治理之道 // 084 刘东豪: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更是方法论 // 093 李静:2020年建成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 // 103 骆文智:用监管信息化保障饮食用药 // 112 曾颖如:大数据,让“旅游体验”突破时空限制 // 119 刘闻:先行先试,破解数据交易难题 // 126 曹轲:舆情服务与精准治理 // 131 专家观点 // 139 邱跃鹏:“腾讯云”就在你身边 // 139 陈东风:开放与共享是数据的灵魂 // 147 涂子沛:像爱护土壤一样去保护和治理数据 // 155 赵淦森:民生应用倒逼数据标准制定 // 162 晋彤:借交易之树,栽培数据价值果实 // 168 邓立邦: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或许只要50年 // 175 龚鸣:区块链技术为革新而存在 // 181 刘文静: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法律法规护航 // 187 贵州经验 // 191 马宁宇:基于战略判断主动而为,拥抱大数据时代 // 191 ? 附录1 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 201 附录2 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 216 附录3 2015—2017年度“粤治-治理现代化”大数据与公共服务 类案例 // 234 参考文献 // 269 跋 // 271 |
编辑 | |
大家都知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大家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究竟如何助推治理的现代化。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秘书长蓝云先生编著的《从1到π——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一书,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专家的分析,努力揭示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联系,试图在一个不确定的中通过大数据来寻找精准的治理。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将十分有助于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 ——俞可平(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城市治理研究院长) “大数据”的概念产生不久,但已经在全广为流传,尤其是在作为互联网大国的中国。不过,大数据到底是如何和我们的具体生活发生关联的?我们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大数据如何辅助我们实现善治?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但没有明确的答案。蓝云编著的《从1到π——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一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本书结合广东近年来的实践来回答这些问题,读者在品味广东经验的同时,也有对大数据及其未来社会治理有深刻的思考。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