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提供ATT&CK框架实践指南全方位介绍ATT&CK在威胁情报检测分析模拟攻击评估改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 全方位介绍ATT&CK在威胁情报、检测分析、模拟攻击、评估改进等方面的工具与应用,给出有效防御措施建议。
√ 本书体系框架来源于长期攻防对抗、攻击溯源、攻击手法分析的实战过程,实用性强、可落地、说得清、道得明。
√ 攻击视角下的战术与技术知识库,帮助企业开发、组织和使用基于威胁信息的防御策略及评估网络防御能力差距。
√ 构建较细粒度的攻击行为模型和更易共享的抽象框架,可用于攻击与防御能力评估、APT情报分析及攻防演练等。
《ATT&CK框架实践指南》对备受信息安全行业青睐的ATT&CK框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帮助读者了解ATT&CK框架,更好地将ATT&CK框架用于提高企业的安全防御能力建设。
《ATT&CK框架实践指南》由浅入深,从原理到实践,从攻到防,循序渐进地介绍了ATT&CK框架。全书分为4部分共13个章节,详细介绍了ATT&CK框架的整体架构,如何利用ATT&CK框架检测一些常见的攻击组织、恶意软件和高频攻击技术,以及ATT&CK在实践中的落地应用,后介绍了MITRE ATT&CK相关的生态项目,包括MITRE Shield以及ATT&CK测评。
《ATT&CK框架实践指南》适合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包括CISO、CSO、蓝队人员、红队人员等)、网络安全研究人员等阅读,也可供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等教学、科研、应用人员参考阅读。
张福
青藤云安全创始人&CEO。毕业于同济大学,专注于前沿技术研究,在安全攻防领域有超过 15 年的探索和实践。曾先后在国内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如第九城市、盛大网络、昆仑万维,担任技术和业务安全负责人。目前,张福拥有 10 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30 余项软件著作权。曾荣获“改革开放 40 年网络安全领军人物”“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中关村创业之星”等称号。
程度
青藤云安全联合创始人&COO,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擅长网络攻防安全技术研究和大数据算法研究,在云计算安全、机器学习领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参与多项云安全标准制定和标准审核工作,现兼任《信息安全研究》《信息网络安全》编委,曾发表多篇论文,并被国内核心期刊收录,曾获“OSCAR尖峰开源技术杰出贡献奖”。
胡俊
青藤云安全联合创始人&产品副总裁,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云专家组成员,入选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第十一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曾在百纳信息主导了多款工具应用、海豚浏览器云服务的开发。青藤云安全创立后,主导开发“青藤万相·主机自适应安全平台”“青藤蜂巢·云原生安全平台”等产品,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是公认的安全产品专家,曾发表多篇论文,并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
随着互联网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网络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对此,网络安全从业者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与日俱增,不仅要脚踏实地确保现有网络的正常运行,更要关注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应对未来可能的网络安全。本书是国内首度聚焦ATT&CK框架的读物,希望它能对网络安全从业者进一步了解、认识、使用ATT&CK框架提供帮助。
李新友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
《信息安全研究》社长
ATT&CK框架来源于实战,是安全从业者们在长期攻防对抗、攻击溯源、攻击手法分析的过程中,提炼总结形成的实用性强、可落地、说得清、道得明的体系框架。ATT&CK提供了一套多个组织机构和企业迫切需要的共识标准、共享情报、同语境沟通、操作性强等安全防御的方法论和实战场景。同时,它的出现也给了安全从业者一把尺子,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网络经营主体的防御效果和发现威胁的能力,这种实用性防御方法和体系框架非常值得网络安全业内的人士深入研究与实践。本书作为青藤云安全多年的研究成果,由浅入深地对ATT&CK技术和框架从入门篇到提高篇,从实践篇到生态篇,结合附录的战术及场景实践,详细介绍了攻击事件复现、利用ATT&CK框架提升企业安全防护手段等技术,非常值得安全从业者深入研读。特此。
李京春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原总工程师
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首席专家
中央网信党政云审查专家组副组长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0)安全评估组组长
ATT&CK框架作为攻击视角下的战术与技术知识库,不仅能有效帮助企业开发、组织和使用基于威胁信息的防御策略,还为企业评估网络防御能力差距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青藤云安全凭借多年的ATT&CK研究与实践,围绕多个维度编制本书,为我国网络安全从业人员更加深入了解、引用ATT&CK框架提供了一把“钥匙”。
顾健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研究员/一级警监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
ATT&CK既是网络安全攻防对抗的战术和技术知识库,也可以是分析一系列攻击行为组织属性的技术基础,还可以是评估一个组织能力态势的框架基础,是近年来发展快、热度极高的网络安全对抗技术框架。青藤云安全公司作为网络安全领域技术创新领军企业的代表,很早就开始研究ATT&CK技术,此次出版的《ATT&CK框架实践指南》对于ATT&CK初学者入门,或有一定基础的网络安全工作者进一步做到“知己知彼”、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严寒冰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处长
MITRE ATT&CK自2015年发布至今,一方面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青睐,另一方面迭代更新了十个版本,攻防技战术知识体系内容不断扩展,庞大到难以透彻地学习和掌握。青藤云安全公司在自身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为业界学习和掌握MITRE ATT&CK框架和体系,提供了从入门到进阶、从实践到生态的循序渐进的指引,对组织和个人地提升攻防对抗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陈钟
北京大学教授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
张福、胡俊、程度三位年轻作者,来自国内网络安全新锐青藤云安全,有多年网络安全一线服务和实战经验,对ATT&CK有着丰富经验、案例和实践感悟,并愿意把自己使用ATT&CK的经验整理成书,分享给更多网络安全爱好者,这种分享精神值得学习。本书从ATT&CK框架入门,到核心架构、应用场景、技术复现、对抗实践、指标评估等多个层面做了深度解析,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帮助安全运营者、网络安全服务者,以及安全从业者深入、、全面地了解、认识和使用ATT&CK框架网络安全实战模型,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及安全运营能力。ATT&CK框架是一种不断持续更新改进的对抗战术和技术知识库,其涵盖了几十种攻击战术和上百种攻击技术,这些技术也特别适合网络安全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和实践,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将大有益处。
封化民
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安全教指委秘书长
ATT&CK构建了一套较细粒度的攻击行为模型和更易共享的抽象框架,可用于攻击与防御能力评估、APT情报分析及攻防演练等。本书对ATT&CK框架进行深度解析,给出了实例分析,列举场景实践项目,利于读者研习,可供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等的教学、科研、应用人员参考使用。
罗森林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
随着企业面临的网络空间威胁越来越多、监管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投入越来越多,在基础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后,更加关注企业实战攻防能力的建设,入侵防御和检测能力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ATT&CK在这一领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方面ATT&CK可以有效地体系化衡量入侵防御和检测能力,进而指引企业在薄弱领域进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蓝军更加全面地开展工作,制定研究路线,不断提高攻击能力。本书不仅由浅入深地介绍了ATT&CK框架技术,还从实践和生态的角度展开论述。对于企业网络安全建设而言,有着不错的参考价值。
陈建
平安集团首席安全总监
该指南值得甲方朋友研读。本书提供了一个建立完整安全防御体系的全局视角,不仅有经过精心提炼的方法论,还有具体的战术、知识库、开源工具、生态项目和数据集的构建及分析方法,难能可贵的是以上内容在线上都是开源且保持更新的,如已发布容器和K8S的攻防矩阵,而这又都是从攻击视角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沉淀,可以帮助甲方有效评估自身的安全建设成熟度及查漏补缺。
伏明明
中通快递信息安全负责人
在整个安全行业,鲜有集实战应用与理论指导于一身的ATT&CK框架相关图书,本书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了ATT&CK框架体系及其在战略战术上的指导意义,其第二部分第六、第七章关于红队视角及蓝队视角尤为精彩,攻防切换,视角互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红蓝对抗及“军备”升级的过程中散发出的无声的硝烟。除此之外,还有关于APT组织常用的恶意软件分析及高频攻击手法分析,基于安全运营场景如何有效应用ATT&CK框架,基于SOC进行蓝军视角的实战堪称经典。对于阅读这本书的安全从业者来讲,可谓是一场饕餮盛宴,对于初入行业和有志于从事安全行业的读者,在构建及完善自我知识框架体系方面会给予极大地帮助。
袁明坤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ATT&CK自面世伊始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目前仍在不断演进和完善中。本书深入浅出,介绍了ATT&CK的背景与框架,从实战入手,给出了基于ATT&CK技术的主流攻击组织、恶意软件的攻击手段和相应检测机制。如果希望了解如何利用ATT&CK技术评估第三方厂商方案的安力或提升安全运营和威胁中的检测防护效率,本书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刘文懋
绿盟科技首席安全专家
部分 ATT&CK入门篇
第1章 潜心开始MITRE ATT&CK之旅 2
1.1 MITRE ATT&CK是什么 3
1.2 ATT&CK框架的对象关系介绍 14
1.3 ATT&CK框架实例说明 18
第2章 新场景示例:针对容器和Kubernetes的ATT&CK攻防矩阵 38
2.1 针对容器的ATT&CK攻防矩阵 39
2.2 针对Kubernetes的攻防矩阵 42
第3章 数据源:ATT&CK应用实践的前提 52
3.1 当前ATT&CK数据源利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53
3.2 升级ATT&CK数据源的使用情况 59
3.3 ATT&CK数据源的运用示例 65
第二部分 ATT&CK提高篇
第4章 十大攻击组织和恶意软件的分析与检测 78
4.1 TA551攻击行为的分析与检测 79
4.2 漏洞利用工具Cobalt Strike的分析与检测 81
4.3 银行木马Qbot的分析与检测 83
4.4 银行木马lcedlD的分析与检测 84
4.5 凭证转储工具Mimikatz的分析与检测 86
4.6 恶意软件Shlayer的分析与检测 88
4.7 银行木马Dridex的分析与检测 89
4.8 银行木马Emotet的分析与检测 91
4.9 银行木马TrickBot的分析与检测 92
4.10 蠕虫病毒Gamarue的分析与检测 93
第5章 十大高频攻击技术的分析与检测 95
5.1 命令和脚本解析器(T1059)的分析与检测 96
5.1.1 PowerShell(T1059.001)的分析与检测 96
5.1.2 Windows Cmd Shell(T1059.003)的分析与检测 98
5.2 利用已签名二进制文件代理执行(T1218)的分析与检测 100
5.3 创建或修改进程(T1543)的分析与检测 108
5.4 计划任务/作业(T1053)的分析与检测 111
5.5 OS凭证转储(T1003)的分析与检测 114
5.6 进程注入(T1055)的分析与检测 117
5.7 混淆文件或信息(T1027)的分析与检测 120
5.8 入口工具转移(T1105)的分析与检测 122
5.9服务(T1569)的分析与检测 124
5.10 伪装(T1036)的分析与检测 126
第6章 红队视角:典型攻击技术的复现 129
6.1 基于本地账户的初始访问 130
6.2 基于WMI执行攻击技术 131
6.3 基于浏览器插件实现持久化 132
6.4 基于进程注入实现提权 134
6.5 基于Rootkit实现防御绕过 135
6.6 基于暴力破解获得凭证访问权限 136
6.7 基于操作程序发现服务 138
6.8 基于SMB实现横向移动 139
6.9 自动化收集内网数据 141
6.10 通过命令与控制通道传递攻击载荷 142
6.11 成功窃取数据 143
6.12 通过停止服务造成危害 144
第7章 蓝队视角:攻击技术的检测示例 145
7.1 执行:T1059命令和脚本解释器的检测 146
7.2 持久化:T1543.003创建或修改进程(Windows服务)的检测 147
7.3 权限提升:T1546.015组件对象模型劫持的检测 149
7.4 防御绕过:T1055.001 DLL注入的检测 150
7.5 凭证访问:T1552.002注册表中的凭证的检测 152
7.6 发现:T1069.002域用户组的检测 153
7.7 横向移动:T1550.002哈希传递攻击的检测 154
7.8 收集:T1560.001通过程序压缩的检测 155
第三部分 ATT&CK实践篇
第8章 ATT&CK应用工具与项目 158
8.1 ATT&CK三个关键工具 159
8.2 ATT&CK实践应用项目 164
第9章 ATT&CK场景实践 175
9.1 ATT&CK的四大使用场景 178
9.2 ATT&CK实践的常见误区 190
第10章 基于ATT&CK的安全运营 193
10.1 基于ATT&CK的运营流程 195
10.2 基于ATT&CK的运营实践 200
10.3 基于ATT&CK的模拟攻击 206
第11章 基于ATT&CK的威胁 218
11.1 威胁的开源项目 219
11.2 ATT&CK与威胁 224
11.3 威胁的行业实战 231
第四部分 ATT&CK生态篇
第12章 MITRE Shield主动防御框架 246
12.1 MITRE Shield背景介绍 247
12.2 MITRE Shield矩阵模型 249
12.3 MITRE Shield与ATT&CK的映射 253
12.4 MITRE Shield使用入门 254
第13章 ATT&CK测评 259
13.1 测评方法 260
13.2 测评流程 262
13.3 测评内容 264
13.4 测评结果 266
附录A ATT&CK战术及场景实践 271
附录B ATT&CK攻击与SHIELD防御映射图 292
自有互联网以来,网络安全问题相伴而生,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安全问题也愈演愈烈,危害也越来越大。网络安全问题从个别网络精英炫耀个人能力的恶作剧到具有明显目的的有组织犯罪,甚至成为有政府背景的网络战的一种形式。
网络安全问题的内因是网络设备的后门和网络软件的漏洞以及人为操作失误,外因是遭遇外部入侵或感染病毒,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或者说是网络安全对抗的战术和技术水平,即网络攻防实力较量的结果。攻防两方面总是动态博弈,攻防的格局不断迭代演进,表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是攻防的不对称性,防在明处而攻在暗处,导致攻易防难,网络安全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其次是攻防格局的不确定性,网络业务是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也会调整升级,加上攻击手段不断翻新,总是未知多于已知。第三,防御效果的不可信性,网络或业务的所有方对所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的效果缺乏把握,对安全心中无底,甚至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做改进,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来加固网络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网络安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个技术漏洞、安全可能隐藏几年都发现不了,结果是‘谁进来了不知道、是敌是友不知道、干了什么不知道’,长期‘潜伏’在里面,一旦有事就发作了。”
“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发生,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是基本基础的工作。”
要感知网络得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并举,内部要摸清家底找出漏洞并强化管理,外部要把握网络入侵的规律、动向与趋势。尽管攻击手法出奇、靶点众多,但网络攻击的目的不外乎通过劫持网络或数据的控制权,致瘫网络和窃取数据等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总体上看网络入侵还是有一定套路可循的,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从大量网络入侵案例中来总结。
ATT&CK(对抗战术与技术知识库)从网络入侵者的角度归纳网络入侵、攻击的方法与步骤。开发ATT&CK的目的不是为黑客提供教程,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梳理实现对网络入侵足迹的留痕,给网络安全防御以清晰的维度和明确的思路。尽管ATT&CK不可能准确预测新的网络入侵的目标与路径,但可以显著收窄需要重点关注的范围,大大降低了网络安全防御措施的盲目性。
《ATT&CK框架实践指南》的作者团队长期研究MITRE的ATT&CK技术,通过丰富的实践加深了对ATT&CK框架的理解,积累了有实战价值的经验体会。本书介绍了ATT&CK在威胁情报、检测分析、模拟攻击、评估改进等方面的工具与应用,给出了有效的关于防御措施的建议。网络攻防总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博弈中升级,ATT&CK来源于实践案例的总结,也会随时间而不断丰富更新,期待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ATT&CK贡献中国智慧,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ATT&CK的方法来提升我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序言
过去,入侵检测能力的度量一直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行业难题,各个企业每年在入侵防护上都投入了不少钱,但是几乎没有安全人员能回答CEO的问题:“买了这么多安全产品,我们的入侵防御和检测能力到底怎么样,能不能防住黑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核心原因是缺乏一个明确的、可衡量的、可落地的标准。所以,防守方对于入侵检测能力的判定通常会陷入不可知和不确定的状态中,既说不清自己能力的高低,也无法有效弥补自己的短板。
MITRE ATT&CK的出现解决了这个行业难题。它给了我们一把尺子,让我们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防御和检测能力。ATT&CK并非是一个学院派的理论框架,而是来源于实战。ATT&CK框架是安全从业者们在长期的攻防对抗、攻击溯源、攻击手法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提炼总结而形成的实用性强、可落地、说得清道得明的体系框架。这个框架是先进的、充满生命力的,而且具备非常高的使用价值。
尽管MITRE ATT&CK毫无疑问是近几年安全领域热门的话题之一,大多数安全行业从业者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它,但是由于时间、精力、资料有限等原因,能够深入研究ATT&CK的研究者在国内寥寥无几。青藤因为公司业务的需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 ATT&CK 的发展,并且从 2018 年开始性地对ATT&CK进行研究。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学习和探索,青藤积累了相对比较成熟和化的研究材料,内容涵盖了从ATT&CK框架的基本介绍、战术与技术解析,到攻击技术的复现、分析与检测,到实际应用与实践,以及ATT&CK生态的发展。
研究得越多,我们越意识到MITRE ATT&CK可以为行业带来的贡献。因此,我们编写了本书,作为ATT&CK框架的性学习材料,希望让更多人了解ATT&CK,学习先进的理论体系,提升防守方的技术水准,加强攻防对抗能力。我们也欢迎大家一起加入到研究中,为这个体系的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青藤云安全创始人兼CEO 张福
前言
由MITRE发起的对抗战术和技术知识库——ATT&CK始于2015年,其目标是提供一个“基于现实世界观察的、可访问的对抗战术和技术知识库”。ATT&CK一诞生,便迅速风靡信息安全行业。各地的许多安全厂商和信息安全团队都迅速采用了ATT&CK框架。在他们看来,ATT&CK框架是近年来信息安全领域有用也是急需的一个框架。ATT&CK框架提供了许多企业过去一直在努力实现的关键能力:开发、组织和使用基于威胁信息的防御策略,以便让合作伙伴、行业、安全厂商能够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本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四部分,部分为ATT&CK入门篇,介绍了ATT&CK框架的整体架构,并对当前备受关注的ATT&CK容器矩阵以及在入侵检测中容易被忽视的数据源问题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为ATT&CK提高篇,介绍了如何结合ATT&CK框架来检测一些常见的攻击组织、恶意软件和高频攻击技术,并分别从红队视角和蓝队视角对一些攻击技术进行了复现和检测分析;第三部分为ATT&CK实践篇,介绍了ATT&CK的一些应用工具与项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实践(实践场景包括威胁情报、检测分析、模拟攻击、评估改进),改善安全运营,进行威胁等;第四部分为ATT&CK生态篇,介绍了MITRE的主动防御项目——MITRE Shield(它能够有效地与MITRE ATT&CK映射起来,对ATT&CK框架中的攻击技术给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及ATT&CK的另一个应用场景——ATT&CK测评。
在ATT&CK框架出现之前,评估一个组织的安全态势可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当然,安全团队可以利用威胁情报来验证他们可以检测到哪些特定的攻击方法,但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他们的心头:“如果我漏掉了某些攻击,会产生什么后果?”但如果安全团队验证了很多攻击方法,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并对自己的防御能力过于自信。毕竟,我们很难了解我们并不知道的东西。
幸运的是,ATT&CK框架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一问题。MITRE公司经过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建立了ATT&CK框架。ATT&CK框架创建了一个包括所有已知攻击方法的分类列表,将其与使用这些方法的攻击组织、实现这些方法的软件以及遏制其使用的缓解措施和检测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组织机构对上文所述安全评估的焦虑感。ATT&CK框架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数据集,一旦行业内出现了经过验证的新信息,数据集就会持续更新,从而将ATT&CK打造成为一个所有安全人员都认为是全面、值得信赖的安全框架。
现在,信息安全团队可以根据ATT&CK提供的知识体系对自己进行评估,以便确定他们已经覆盖了所有必要领域,不会遗漏任何重要的“未知的未知”。因此,通过不断更新经行业验证的攻击方法和相关信息,ATT&CK框架提供了行业中全面的与已知攻击方法相关的信息,为评估网络防御方面的差距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