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提供安卓传奇:Android缔造团队回忆录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 它实际上只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最早给这个世界开发出安卓操作系统的那些人。
√ 如果你曾好奇 Android 是如何成为这个星球上受欢迎的移动操作系统的,那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 两个最初只想开发相机软件的人神奇地缔造出 30 亿用户的帝国,想知道路上遇到哪些仙捡到什么宝?
√ 美亚高分高赞,国产手机|智能车厂家、移动开发大神、专业媒体、评测人等集体震惊并联合撰文力荐。
《安卓传奇:Android缔造团队回忆录》讲述了Android如何从一个无法引起投资者兴趣的相机软件发展成为安装在全球30亿台设备上的移动操作系统的故事。作者花了四年时间,采访了早期Android团队的大部分成员,让这些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得以保存下来,并以幽默诙谐的笔风呈现给读者。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家初创公司是如何起步的,团队成员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以及他们是如何构建出这个操作系统的。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从脆弱的低谷开始,这家初创公司最终被谷歌收购,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披荆斩棘,成为席卷全球的移动操作系统。
《安卓传奇:Android缔造团队回忆录》讲述的是Android的故事,任何对这个行业或产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它,包括软件技术开发者、手机用户、产品经理、市场人员和公司高层决策人员,等等。
Chet Haase曾在硅谷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历练多年,擅长图形软件开发。2010年,他加入谷歌的安卓团队,在那里编写了这款未来会颠覆世界的操作系统的动画和UI软件。他曾领导安卓的UI工具包团队,担任安卓开发者关系首席倡导者,现在依然是安卓图形团队的工程师。
译者简介
徐良,毕业于厦门大学软件工程系,十多年软件开发架构经验,曾在花旗银行、eBay、SAP等公司任职。2017年创办上海惠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CEO,专注于电商网站和App开发。
我爱这个团队,他们非常棒。但我无法再来一次,那样会要了我的命。”
——San Mehat 谷歌安卓操作系统团队0号成员
2004年,Android还只是两个想要开发相机软件的人,他们甚至无法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如今,Android已经是谷歌内部的一个庞大的团队,为全球30多亿台设备提供操作系统(包括相机软件)。这是一个由当事人讲述的幕后故事。本书充分展现了Android早期的开发情况和团队的发展历程。
——Dianne Hackborn,谷歌Android核心框架工程师
是什么让一个小小的团队能够开发出像Android这样具有庞大规模和影响力的软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弄清楚,但这个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故事可能是最接近答案的线索。
——Dave Burke,谷歌Android工程副总裁
本书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形形色色的程序员满怀热情,想要创造出伟大的产品,他们在那个想法看起来还很疯狂的时候,草草推出了操作系统。满怀极客基因的Chet Haase为我们带来了这个关于技术和商业的非凡故事。几十名程序员通过振奋人心的集体力量将看似为时已晚的颓势转化成优势,并孕育了一代平台构建者。
——Jonathan Littman,The Entrepreneurs Faces合著者、The Fugitive Game作者
作为智能手机近15年演进的历史见证者,我有幸收藏了Android之父Andy Rubin的两部经典产品:Hiptop和HTC G1。在今天看来,它们在外观和功能的设计上,绝对属于“脑洞大开”。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背后的故事,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两个“怪胎”。但真是由于工程师们的这种偏执和执着,改变了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也改变了数十亿人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正是记录了他们从零到一的研发故事。
——老麦 少数派创始人
Android的崛起确实是个奇迹,彼时微软Windows生态拥有最多的开发者,而Nokia Symbian拥有最多的手机用户,可以说iOS开创了移动新时代,但没想到最后Android成为移动时代的王者生态。
本书作者是Android早期成员,他通过采访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为我们再现了这一传奇的发展历程。相信IT领域的创业者、投资人、开发者阅读此书后,都会有所启发。我们正在经历下一场技术大变革,AI生态、元宇宙生态、机器人生态会如何演化,我们从本书也能得到一点启示。
——蒋涛 CSDN创始人及董事长、极客帮基金创始人
看到这本书,回想2010年我在研究Android系统时,因缺乏参考材料,基本上需要逐行去琢磨代码。那时候就想,多高天赋的人才能做出这么优雅的设计!看了这本书后,很多疑惑豁然开朗—Zygote的想法来自Emacs的反转储特性,Activity的灵感来源于Palm OS,Binder的设计更是追溯到BeOS……从书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天才—负责 Dalvik、Treble的Dan 和Iliyan分别从7岁和8岁就开始编程,最了解Android框架的Dianne Hackborn出身计算机世家……
令人感叹,Android的成功不是偶然!刚好此时我们正在思考和设计面向万物互融时代的新型操作系统,本书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不忘初心,沉心静气,砥砺前行,静待花开。
——罗升阳 《Android系统源代码情景分析》作者、OPPO潘塔纳尔首席架构师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亲切感不断涌上心头,它从回忆录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我们所熟知的Android各个模块的诞生历程,通过一个个故事为我们解开了非常多的谜题:为什么选择Java?Dalvik是如何诞生的?Zygote为何这么设计?为什么使用Binder?等等,非常值得回味。
——张鸿洋 wanandroid.com站长
这是每个安卓开发者都该看的关于安卓的发展史,以及有关安卓初创团队的创业故事。看完后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闷头敲代码、一心改变世界的纯粹阶段,致敬每个曾经有过改变世界梦想的开发者们!
——stormzhang Android前开发者、现创业者
我们总是强调选择大于努力,安卓团队不仅选择努力,更选择热爱。团队会影响行为、激发创造,同一个人在不同团队的表现可能会天差地别,所以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好团队可遇不可求,碰上是莫大的幸运,我们千万要珍惜。时光一去不回头,再回首,峥嵘岁月稠。
——史海峰 公众号“IT民工闲话”作者
这是一本难得由Android团队内部人员亲自撰写的关于Android的回忆录。在当时,即便是一个在操作系统领域开发和管理经验都非常丰富的团队,如果想造就Android今天的成功,那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到对商业模式、开源、编程语言选择的思考,小到单用户单应用设计、图形渲染设计、自动化工具搭建等前瞻性考虑,本书都做了充分的介绍,相信会让广大“Android同学”受益匪浅。如果你恰好有一定的Android开发经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心情一定会非常愉悦,你会偶遇不少早期Android开发的技术点和相关人物。
——吴更新(Trinea) 开发助手App作者、codekk.com站长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简单想法如何发展成为全球使用用户最多的移动端操作系统的故事。作者Chet Haase是Android视窗系统的核心开发者,也是Android性能优化方面的专家。正是得益于他与其团队的杰出工作,最终他们给广大用户提供了高效且流畅的动画效果,以及优雅且好用的编程控件。身为Android团队的早期成员,由他来讲述Android系统演变故事,其真实性与完整性是有保障的。
书中有大量珍贵的照片,以及作者与主要开发者的访谈记录,也有许多技术背后的故事,当然也包含技术决策者们的思考,比如Android为什么要采用Java作为首要开发语言?如果你是Android从业者,不管你是对Chet Haase大神的崇拜,还是对Android系统发展壮大的历史感兴趣,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高建武 Android Performance博主
其实我不赞同把这本书当作Android史来读—尽管它的确是按照时间对访谈内容进行排序的。这不是说这本书不够精确,恰恰相反,书中能看到很多作者作为亲历者和采访者竭力记录下来的细微碎片。如果你对早期Android毫无了解,这些“过分”丰富和真实的碎片会让你在“这事儿啥时候发生的?”和“天哪,我找到时间轴了!”之间反复徘徊。
如果你想从这本书里寻找那种充满成功学意味的历史总结,那一定找错了地方。
但也正因如此,这本书对于科技爱好者来说才如此有吸引力。碎片本身是随机的、混沌的,正如Android的成功也存在极大的偶然性,模仿Android早期的这些故事碎片,并不能让你再缔造一个Android。但如果你平和一点,不去想通过“一本书了解Android发家史”,这本书会让你更加真实地回到近10年前谷歌大楼的走廊上,陪伴Android这个伟大操作系统的名字从四处碰壁到名扬天下。
记录本身就弥足珍贵。
——某bit 知乎手机话题优秀答主
在今天,我们对“Andriod”或者“安卓”耳熟能详,它是世界Z大、影响范围Z广和使用人数Z多的操作系统,但在2005年谷歌收购它的时候,或者更早,2003年Andy创立它的时候,Android的命运并不是这样的。最初的Android甚至是一个面向专业相机的操作系统而不是手机,当它转向手机的时候,面对的是微软、塞班这样的巨无霸级别的对手,包括2007年横空出世的乔布斯的iOS。从2003年Android的成立,到2009年和摩托罗拉合作的Droid的推出,Android正式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展现出极其可怕的竞争力。过去了六年,这其中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由Chet Haase创作、徐良先生翻译的这本《安卓传奇》,给我们揭开了这个伟大征程的神秘面纱,这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兴趣。
——小蒜苗 自媒体人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并不关心自己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只关心好不好用,就好像我们下馆子不会关心厨师的道德水平。而逆全球化的时代,则迫使我们必须关注操作系统的从属与始末。如果你想要从头开始了解操作系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全球用户量最多的操作系统开始,去了解它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而《安卓传奇》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非常详细地介绍了Android团队是如何从零开始,从底层一步一步把Android系统搭建起来的。
——代天宇(网名:学写作的丧失) 知乎手机话题优秀回答者
从2012年接触Android至今,我已经做了10年的Android开发了。在这10年中,我一直用的是Android手机,见证了Android系统的逐渐成熟,以及对它从嫌弃到离不开的转变。曾经被吐槽的问题逐步被修复,如今的Android系统有着很好的用户体验,成为最成功的移动端操作系统;曾经很难找到成体系的学习资源,想上手也很困难,如今无论是IDE、库和框架,还是学习资料,都大幅降低了开发者上手和开发的难度;除此之外,Android还向各家手机厂商学习,引入优秀的技术和交互方案,每个系统版本都能看到Android的进步。如果你想了解Android的成长历程、想对Android的整体框架有更深入的了解,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你会从中大有收获。
——张明云 知乎编程、安卓开发话题优秀回答者
我们往往过度聚焦于Android对手机发展的贡献,而忽略了它在泛电子产品领域的王者地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身边带屏幕的甚至不带屏幕的泛电子产品都在用安卓系统,比如,收银台、KTV点歌屏、行车记录仪、POS机、汽车中控、儿童手表、玩具遥控器,等等。Android系统服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Android免费开源的特性让它迅速占领了这方面市场,其易用性和快速的更新迭代更是让使用这些设备的用户受益。现在的年轻人以为这些设备生来就该这么好用,而事实是在Android系统普遍被运用之前,这些设备毫无人性化操作可言。要理解这个变化,你得用一定的年华来经历,而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看这本书《安卓传奇》。
——李杰灵 趣评测创始人
前言
推荐序一
这是一本另人激情燃烧的书。对于想了解Android操作系统的历史及其背后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好书。
作为曾经的方舟编译器和鸿蒙系统设计团队成员,深知从0到1做一个系统的复杂度和难度。做一个OS不难,但是想做出一个富有创新性的系统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我总想看看其他操作系统是如何做出来的,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参考资料。没想到几年之后,我想看的书终于出现了。这本《安卓传奇》可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Android系统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地设计出来的。
Android是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产物。截至2022年,国内操作系统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天时”“地利”都已经具备,但是“人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具备丰富经验的操作系统架构师和工程师非常稀缺,在国内“人和”要素仍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我认为任何想做操作系统的公司负责人、架构师和工程师,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因为本书讲述了Android团队在创业阶段,是如何做出每个商业决策和技术决策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为什么选用Java?为什么要开发专属的Java虚拟机?为什么应用框架选择Activity组件模型……
本书除了介绍“技术决策”的相关内容,还介绍了当时每个细分领域负责人的从业背景和教育背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发现很多人都是从几岁就开始学习编程的,也有不少人有辍学经历。而谷歌为了雇佣这些领域专家,在招聘政策上做了很多调整,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点十分令人佩服,也值得国内很多公司反思。
读完本书,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能把操作系统做成功的人,唯有那些真正为了兴趣而做的人。
——赵俊民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系统架构专家、编译器专家
推荐序二
《安卓传奇》的英文版原书名是Androids:The Team that Built the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其中副书名的中心词是“团队”。这本书的作者也的确在团队人物故事上投入了诸多笔墨,甚至还可以看到作者专门列出了书中出现的人物清单,而他们的工作涉及Android系统的方方面面。Android从创建到现在近二十年的时间,这个榜单可以说是早期创业英雄榜了。
如今我们会感慨Android的成功,但是不要忘记,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一个小想法、一个小团队、一些小事情,慢慢启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在Android发展早期发挥关键作用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眼前会很容易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时代的浪潮正在呼唤伟大的创新,而出身各异的有识之士,也在不断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的号召—通过互联网,人才聚集,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氛围,最终我们会看到,总有新想法、新产品、新业态,经过竞争角逐脱颖而出。
从创立至今,Android系统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成为一个新领域。从事Android方面的工作,也变成了很多人的职业发展方向。那要怎么学习,才能提升对这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度与理解力呢?我在《学习的学问》一书里,讨论了学习两种领域的有效方法。一个是学习关于这个领域的历史。这一点的核心在于回到过去,站在前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前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面对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方式,以及获得的结果。其关键点在于,不要拿着现在的答案,去历史中“作弊”,而是真正地回到过去,忘记现在。另一个是学习关于人的知识。事业的发展、历史的推进,都离不开人在其中发挥作用。所以,关注核心人物的所思所想、观点主张、输出成果等,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在领域知识里,独木不成林,人与人之间存在关系,形成关联,找到了一个,就会找到一批,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人的角度,描绘出关于领域知识的另一副画像。
而《安卓传奇》这本书正好从团队的角度来讨论Android早期创业历程,契合了历史与人的两大要素。一方面,这本书追溯了Android的起源,以及在初创阶段,团队所面临的技术、资金、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这些内容,可以给我们一个创业视角,即换位思考,我们在那个场景下,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思路?另一方面,我们会看到,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人,最终会加入一个团队,然后有的留下,有的离开。从个体的角度看,到底是什么驱动了一个人的行为?从集体角度看,一项成功的事业,需要吸纳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组建好团队让其成效z大化?
最后,假如你读完了这本书,以后看到装有Android系统的终端的时候,也许会想到,曾经有那么一群人,投入了自己的时间与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最终为我们便捷又高效的幸福生活做出了贡献。
——Scalers 《学习的学问》作者、公众号“持续力”主理人
推荐序三:回忆我所经历的Android创新
这本《安卓传奇》成功把我带回2007—2011年。2007年,iPhone和Android相继发布,当时的我还在Motorola北京研发中心做手机产品的研发。我们当时的产品基于Linux操作系统,有3.2寸的屏幕,还配备了摄像头。但是,当我在2007年听到iPhone和Android的消息时,便认定未来的移动世界属于iPhone和Android,于是便决定离开Motorola。并且给了自己两个可选方向:一个是加入iPhone阵营,另一个就是加入Android阵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Chet正好是2007年加入Android团队的。
当时Apple在北京的研发部门主要以测试和本地化为主,所以我在2008年选择了Android阵营,加入了一家基于Android做系统级开发的公司,据我所知,这是当时中国S家。我在这家公司的职责就是做与开发者关系相关的工作,负责运营开发者社区。所以当我看到《安卓传奇》的作者Chet也是做开发者关系布道师的时候,就倍感亲切。
2008年,当我开始接触Android系统时,当时系统代号还是0.9,还没有达到1.0的阶段。至于后来的Cupcake、Donut和Eclair这些以甜点命名的系统代号,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Android的历史是一个持续创新和完善的历史。这也是Android的开发和Motorola等传统手机制造商流程与质量管理有明显差异的地方。
比如,世界上第一部Android商用手机HTC G1带有一个可以侧滑的键盘,同时有触摸屏,而早期的Android手机触摸感受相比同期的iPhone都有明显差距。这背后的原因是早期的Android系统以键盘为最主要的交互界面,这在书中也有记录,而且包含了更多的细节。
Android 0.9版本,甚至还没有中文的输入模块,所以当时我所在的公司为Android开发了独立的中文输入模块。这些代码后续被Android官方的输入法模块所取代。
在Android早期版本上做开发时(印象中,直到Donut版本的推出,Android系统才算基本完善),各手机和系统厂商都会遭遇兼容性的问题。因为没有API的标准且Android系统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各路Android开发者在尝试补全Android系统功能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破坏Android的API。大家在尝试安装极为有限的若干Android App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在Android手机诞生之后问题愈发严重,手机厂商和开发者都遭遇了不少困扰。
我的正式职责是负责开发者关系的运营,但在公司的第一项工作却是发现并解决这些兼容性问题。因为我们对系统级的代码修改太多,也修改了很多API。为了遍历所有API层面的差异,我甚至写了一个Python脚本。第一次去谷歌山景城(Moutain View)总部出差,也是为了解决我们定制的系统版本与Android标准版本的兼容性问题。后来Android团队为了解决兼容性问题,干脆推出了CTS(兼容性测试套件)。我拿到第一个版本的CTS时,也是一个实验性的版本。我们和谷歌的印度工程师持续沟通,不断解决碰到的问题,完善CTS本身。
谷歌团队为了维护标准版本的权威性,防止分裂,甚至在OHA(开发手机联盟)的条款更新中也做出规定。一开始是对API,后来还包括对硬件规格的要求。一些在硬件上,尤其是屏幕等关键硬件上追求差异性的厂商,在后续App的兼容性方面吃了亏。印象中,早期魅族有一款手机的屏幕分辨率并非Android系统标准支持,所以App运行的体验就要差一些。虽然Android后来在系统中增加了“自动拉伸”的能力,但部分App运行起来,还是有些怪。当然,现如今非常火的折叠屏手机的z大困扰还是在App生态方面的困难,很多App是标准手机版的拉伸,有些是Pad版本。
上面提到的App兼容性问题从Android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存在,到现在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一个开放系统所要面对的多样性问题,这一点与iO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到Android诞生之初,我们需要问两个关键问题:Android为何诞生?Android又为何成功?作者Chet做了自己的总结,有一点我很赞成,就是“时机”问题。2007年,iPhone的诞生开启了全新的智能手机时代,而希望进军这个领域的其他手机厂商却因缺乏足够的实力而无法自己研发一套能与iPhone系统(后来被命名为iOS)匹敌的手机操作系统,并运营全球的开发生态。这件事Motorola尝试过、Nokia尝试过、三星也尝试过,甚至先后有若干个手机系统联盟也尝试过,但都没有成功。而Android的诞生恰逢其时,逐渐成为全球手机厂商的“唯一选择”。
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传奇,比如为了撬动开发者为尚未发布手机的Android系统开发App,谷歌给出了1000万美元的奖金,征集Android App。最早期的App都是一些toy app,而非真正的大制作或者生产力工具。在厂商合作方面,最早愿意与Android真正开展合作的是规模尚小的HTC,后来才有三星和Motorola的加入,对于Android每一个新版本的首发厂商,团队都刻意选择了不同的公司。此外新生的Android系统也引起了乔布斯的怒火,这一点在乔布斯的各种传记中都有体现。Android团队为了克服专利的问题,甚至推动母公司谷歌一举并购了手机巨头Motorola,而核心原因是为了获得Motorola在手机领域的专利(因此谷歌在不久之后又把Motorola出售给联想,而保留了专利资产),这在当时震动了整个科技界。
所以,在我看来,Android的诞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团队、正确的决定和大手笔的投资(想想Motorola的并购案)相乘带来的结果,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Android团队发挥了绝对关键的作用。他们用快速迭代的版本,来解决创新过程中的软件质量与功能缺失问题。这种看似与传统研发流程相悖的实践,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世界,值得所有人深思。
我们当年在做Android研发时,始终在问一个问题:谷歌为何耗费巨资做这样的移动操作系统,并且是用几乎“免费加开源”的方式与行业合作。当时听到一个说法,讲的是谷歌预见到移动时代的到来,并愿意加速这个时代的到来,因为他们深信,他们可以在每一次移动搜索中获益,而移动搜索的规模,将数倍于PC搜索。虽然他们可以从iPhone的搜索预置中获得分成,但他们还希望看到更多的移动设备能方便地访问移动互联网,这是他们全力推进iPhone的z大动力。
以上,就是我作为Android生态中的一名工程师和开发者关系布道师所能回忆起的最关键细节。而更多的Android开发的历史,还是要靠这本《安卓传奇》来揭示。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本如此全面揭示Android开发秘史的书,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名记者,而是Android早期团队成员。所以,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亲历者,再也没有其他人更合适写这本书,除非是Andy Rubbin本尊(Android系统的创始人)。
最后我有一个期待,期待10年后,国内有开发者或工程师愿意用自己的文字记录自己团队的故事。2002年我刚加入Motorola时,曾经希望能用自己的代码影响百万人的生活。后来虽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却目睹了一个名叫Android的手机操作系统从一个简陋的系统到影响地球上数十亿人生活的过程,其间甚至间接带来若干科技巨头的沉浮。如今,一个新的时代“智能汽车时代”的壮丽画卷正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该我们书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了。
——张辉 公众号“辉哥奇谭”主理人 曾经在Motorola、百度做手机及自动驾驶开发者生态工作,现在理想汽车战略部工作 #2022年10月,写于理想L9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