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隐私计算理论与技术 |
作者 | 李凤华李晖牛犇 |
定价 | 109.8元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 9787115563965 |
出版日期 | 2021-04-01 |
字数 | |
页码 | |
版次 |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内容提要 | |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持续演化与普慧应用,促进了“万物智慧互联、信息泛在共享”,新业态不断演化过程中用户数据频繁跨境、跨系统、跨生态圈交换已成为常态,隐私信息滥用治理难和保护手段缺失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亟须加强此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支撑泛在互联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守护隐私信息。作者于2015年提出隐私计算概念及研究范畴。本书是作者致力于隐私计算研究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系统阐述了隐私计算基础理论与技术。本书首先介绍了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的内涵,明确了隐私防护与隐私脱敏的学术范畴,并总结归纳了隐私保护技术的局限性及引入隐私计算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隐私计算的理论体系、基于隐私计算思想研究的若干隐私保护算法,后展望了隐私计算的未来研究方向。 |
目录 | |
第 1章 绪论 1 |
作者介绍 | |
李凤华,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某安全防护系统总体总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专家、NSFC-通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创新2030“大数据重大工程”立项论证和实施方案编写专业人士,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执行主编等;获2018年网络安全人才奖、2001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长期从事网络与系统安全、隐私计算、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主题等项目30余项。在IEEE TMC、TIFS、IoT、INFO等外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李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副主编等;获2017年网络安全教师奖、2014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长期从事密码学、隐私计算、数据安全、信息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在IEEE TDSC、TIFS、JIoT、INFO等外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牛犇,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创新会”,担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专业委员会、网络空间大搜索专业委员会委员,《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编委。主要从事网络安全防护、隐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IEEE TMC、TDSC、INFO等外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 |
编辑推荐 | |
1.本书以隐私计算理论为核心,是一本系统阐述相关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学术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