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陈燕;胡希俊胡虹副;科学》[4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陈燕;胡希俊胡虹副;科学

  • 出版社:金卫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16-01
  • 热度:11738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商品参数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
曾用价 59.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开本
著译编者 陈燕   陈燕  
装帧 平装
页数 352
字数 533000
ISBN编码 9787030466488


内容介绍

本书从医学、药学类专业信息需求入手,以信息素养为主线,按基础、技能、应用三个层次,以基本理论、方法与工具、专题信息检索、信息资源评价管理与应用四大模块组织教材。
  本书共有信息素养及其评价,信息检索基础,信息检索技术与检索策略构建,网络免费医学学术信息检索,图书馆及其利用,工具书及其利用,中外学术数据库检索,电子图书数据库,特种文献检索,学术性信息资源评价、管理与利用,医学论文投稿及文献综述撰写等11章及9个实习项目。

目录

目录
diyi章 信息素养及其评价 1
diyi节 信息素养发展概述 1
第二节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6
第三节 信息伦理与学术规范 12
第四节 信息素养与医学生成长 16
本章小结 17
学习检测 17
第二章 信息检索基础 19
diyi节 信息文献概述 19
第二节 信息检索概述 24
第三节 信息检索语言 28
第四节 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 39
本章小结 42
学习检测 42
第三章 信息检索技术与检索策略构建 44
diyi节 信息检索技术及应用 44
第二节 检索策略构建与优化 55
本章小结 69
学习检测 69
第四章 网络免费医学学术信息检索 71
diyi节 网络免费信息资源概述 71
第二节 网络搜索引擎 75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信息检索 94
第四节 开放获取资源 98
第五节 预印本系统 103
第六节 常用医学网站简介 104
本章小结 118
实习一 网络免费学术资源检索实践 118
学习检测 119
第五章 图书馆及其利用 121
diyi节 图书馆概述 121
第二节 图书的排检与书刊目录检索系统 128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 136
第四节 移动图书馆 139
本章小结 146
实习二 图书馆利用实践 147
实习三 移动图书馆应用实践 147
学习检测 148
第六章 工具书及其利用 150
diyi节 工具书概述 150
第二节 医学常用参考工具书 159
第三节 常用在线医药参考工具 167
本章小结 173
学习检测 173
第七章 中外学术数据库检索 175
diyi节 文献数据库 175
第二节 常用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 177
第三节 常用外文医学文献数据库 206
本章小结 230
实习四 数据库检索实践 230
学习检测 231
第八章 电子图书数据库 233
diyi节 电子图书概述 233
第二节 电子图书常用格式及阅读软件 234
第三节 常用电子图书数据库 234
本章小结 252
实习五电子图书数据库检索实践 253
学习检测 253
第九章 特种文献检索 255
diyi节 专利文献检索 255
第二节 标准文献检索 277
第三节 医学会议文献检索 281
第四节 学位论文信息检索 285
本章小结 288
实习六特种文献检索实践 288
学习检测 289
第十章 学术性信息资源评价、管理与利用 291
diyi节 学术性文献信息资源评价 291
第二节 信息过滤与知识管理工具 296
第三节 Web2.0在信息获取中的典型应用 302
第四节 综合案例分析 314
本章小结 322
实习七 Web2.0在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实践 323
实习八 个人数字图书馆创建与应用实践 324
学习检测 324
第十一章 医学论文投稿及文献综述撰写 326
diyi节 医学论文投稿 326
第二节 医学文献综述 335
本章小结 341
实习九 研究性学习活动——文献综述综合报告撰写 341
学习检测 343
参考文献 345
《医学信息检索》教学参考大纲 347
学习检测参考答案 351

在线试读

diyi章 信息素养及其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素养的发展概况。
  2.掌握元素养的概念,了解元素养的领域和目标。
  3.了解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六项主要内容。
  4.掌握信息伦理与学术规范、学术行为不端的含义。
  5.了解知识产权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6.了解CC协议的宗旨及四部分主要内容。
  diyi节 信息素养发展概述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资源与日俱增,信息素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已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信息素养概述
  1.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也被称作信息素质、信息能力、信息文化、咨询素养等。昀早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1974年他向全美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即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随后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探索,信息素养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更加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的技能及对检索结果的评价,并重视人的认知属性,即态度和意识。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信息素养委员会在其1989年的总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生态环境使学者们重新界定信息素养的概念,人们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与终身学习关联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2.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内涵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探讨,一般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对周围信息的敏感度与注意力,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与洞察力,以及捕捉、判断、分析、评价、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及利用相关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性知识。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评价、利用进而创造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是指在信息的获取、利用、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对信息素养起决定性作用,控制着信息行为的发生。信息知识是关于信息的理论和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与信息行为相关的能促进开放式信息思维形成,使信息创造力得到更大发挥的一系列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伦理是信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是信息领域规范人们的社会信息行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是信息素养的思想保障,也是维护信息社会正常秩序的保障。
  3.医学信息素养
  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医学文献信息的急剧增长,以医学信息获取、评价和利用等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成为医学人才综合素养的核心。医学生除了具备通用信息素养外,还应具备适应医学专业需要的专业信息素养,即更多地关注医学专业学术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决策服务,尤其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有学者对医学信息素养的外延进一步延伸,提出了要关注图像信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视觉素养,体现个体在媒介时代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与综合行动能力的媒介素养,体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获取、鉴别能力的移动信息素养等。
  二、元素养概述
  (一)元素养概念的提出
  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改变信息素养不适应Web2.0环境下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体时代的状况,而提供一个“元”视角来整合各种信息素养模式,以推动信息素养理论的发展。
  知识链接
  元素养提出的背景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自1974年提出至今已有40余年,人类社会也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信息技术引发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资源形式从传统纸质资源单一线性组织模式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多媒体、非线性组织内容的模式,尤其是在Web2.0环境下,新的网络模式更加强调社交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协同生产及传播。用户主动参与内容建设并与贡献者形成反馈及互动,同时具备消费和信息生产两种行为,如Facebook、Twitter和YuTube,以及博客、维基、社交网络、即时通信、社会书签等,其核心应用都是社交功能。40余年来,各学科新的概念不断出现,如数字素养、视觉及媒体素养、学术素养、信息通晓等,这使得源于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同时高等教育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在使用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时的困惑也越来越大,因此,学者们意识到必须用更开放的眼光去关注多种形式信息融会贯通的信息情景,以及因此形成的学术交流新方式,从宏观上对信息素养进行完善,在此情形下,元素养概念应运而生。
  1.元素养的概念
  2014年1月,由美国图书馆学会所属出版社Neal-Schuman出版了纽约州立大学学者Mackey和Jacobson二人合著的《元素养:通过重塑信息素养增强学习者的能力》(Metaliteracy: Reinven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Empower Learners),简称《元素养》。元素养是面向Web2.0环境特别是社交媒体,通过对相关素养的整合并与新信息技术结合,指导信息主体在社交媒体和交互协同在线社区中进行信息获取、评估、组织、交互协同生产与分享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自我参照的素养框架,强调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交互协同能力(图1-1)。
  图1-1 元素养概念模型
  2.元素养的领域和目标
  元素养学习分为四个领域,实现四个培养目标,每个培养目标都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表1-1)。
  (1)A:情感(affective),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态度转变。
  (2)B:行为(behavioral),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应当获得的技巧和能力。
  (3)C:认知(cognitive),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应当学会对知识点的理解、组织、应用与评估。
  (4)M:元认知(metacognitive),学生对自己思路的反思,即对为何学、如何学、知道及不知道什么、观念是否偏差、如何继续学习等问题的自我剖析。
  表1-1 元素养的领域和目标
  (二)元素养的特点
  元素养提供了新的学术话语,要求从行为上、情感上、认知上及元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保留并整合了各种素养理论的合理内核,在原信息素养内涵基础上引入批判性思维、交互协同生产与分享信息、元认知等新的素养要素,扩展了传统信息技能的范畴(即确定、获取、定位、了解、生产和使用信息),把参与式数字环境(协作、生产和共享)中的协作生产和信息共享纳入其中。在指导实践方面,元素养教学模式引入了开放学习理论和方法,即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MOOCs,创新了素养教育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效整合各种素养理论,强调批判性思维
  元素养没有否定信息素养的内容,而是对各种素养理论进行整合,加入了信息主体面对社交媒体情景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保持了信息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强调在社交媒体情景中交互协同生产和分享信息
  Jacobson和Mackey强调元素养是面向社交媒体、开放学习和交互协同在线社区构建的综合性素养框架,指出了在多元化信息参与环境中交互协同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是能胜任新的信息情境的基本要求。
  3.强调动态信息情景中的元认知,提升信息素养的品位
  强调具备元素养的学习者通过对自身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批判性反思来探求学习之道,元认知的引入提升了信息素养理论的品味,使信息素养从技术性、实用性方法到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理论体系的转变。
  4.引入MOOCs教学模式,创新了素养教育模式
  元素养教学模式一开始就引入了开放学习理论和方法,在元素养MOOCs中通过不同群体、环境和学习动机之间的交互协同生产和分享信息,使元素养得到昀大限度推广和传播。
  三、信息素养向元素养的转变
  元素养亦被理解为“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其创始人雅各布森指出尽管目前多种新素养都宣称与信息素养有别,但信息素养仍然是这些概念的核心基础,它们都关注信息及信息使用、理解及评估能力,把培养面向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根本任务。元素养与传统信息素养的区别在于两者关注的具体技术和信息形式有所不同,传统信息素养往往采取的是菜单式的技巧取向,着重于列举人们应该具备的各种信息技巧,这种取向导致的结果就是不适应现实的发展,提供的解决方案与现实脱节,也因此遭人诟病。因此,基于信息素养构建的数字化时代的元素养被认为是新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
  背景资料
  ACRL(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2015)的发布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自2000年发布距今已有15年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比较成熟和zuiju影响力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然而,像ACRL其他标准一样,《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也需要周期性审核,因此,2011年7月,ACRL任命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决定如何处理信息素养现行标准。2012年6月,工作组建议修订现行标准,2013年6月启动信息素养新标准的制定工作,工作组于2014年2月和4月分两个部分发布了新标准的diyi版,2014年7月发布第二版草案,2014年11月发布第三版,2015年2月由ACRL理事会签署通过新的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
  第二节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评价个体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框架、准则和指南。信息素养自1974年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信息素养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应本国或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素养标准。
  一、世界各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概况
  (一)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
  ACRL于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更着重于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处理、信息交流和信息创新的能力。该标准包含了5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执行指标、87项参考指标,其5个主要指标如下。
  标准1:能确定所需要信息的本质和范围。
  标准2: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标准3: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能将经过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
  标准4: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独立地或作为小组成员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标准5: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理解围绕信息和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
  (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实践》(2004)
  澳大利亚较早推出了国家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规范和指导。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在2000年10月的堪培拉会议上对ACRL刚发布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修改后,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又正式发布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实践》,作为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2004年,该工作组又在结合各高校实施反馈意见及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修正了部分内容,形成了2004年版《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实践》。
  2004年版框架要求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具备4条中心原则。
  (1)采用新方式方法独立学习掌握知识。
  (2)有效利用信息充实和提升自己。
  (3)会利用信息进行人事、职业及社会方面的决策并解决问题。
  (4)通过终身学习进行社会参与,承担社会责任。
  框架还提出了6条核心信息素养标准。
  (1)理解信息需求并能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2)确实有效地查找出所需信息。
  (3)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查找过程。
  (4)对信息收集和生产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