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陇中文学概论 |
作者: | 编者_连振波|责编_贾素慧 |
定价: | 68.0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11-01 |
ISBN: | 9787567143470 |
印次: | 1 |
版次: | 1 |
装帧: | |
开本: | 16开 |
内容简介 | |
陇中地域在历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戎、氐、羌、鲜卑、党项、柔然等民族是中华大地上古老的民族群体,他们和人民一起创造了辉煌的陇中文化。这些民族的习俗和文化遗迹,至今在陇中方言、民歌里保留。本书是对陇中地域文学发展的一个全结,贯穿了从远古到现当代陇中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对陇中地区的作家作品及其文学成就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弘扬,是对一些被文学史一直忽视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做了较为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在此基础结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具有的陇原地域与浓厚的河渭洮岷底蕴的陇中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对陇中地域的文学研究和发展将起到推动和指导意义。 |
目录 | |
序 绪论 一、陇中文学发展流变的四个阶段 二、陇中文学的地域 三、课题研究结论及其主要创新点 章 陇中文学的起源 节 上古神话与陇中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 《秦风》中的陇中文学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陇中文学 节 西汉时期李陵的赠答诗 第二节 隗嚣等人的文学活动 第三章 “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文学创作 节 秦嘉徐淑的 第二节 秦嘉的文人五言诗创作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部分诗篇是秦嘉徐淑作品 第四章 魏晋陇中文学 节 苻氏集团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王嘉及其《拾遗记》 第五章 隋唐五代陇中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隋代陇中文学 第三节 唐代陇中文学 第四节 古文运动与唐五代陇中散文 第六章 唐代陇中传奇 节 概述 第二节 李朝威及其单篇奇葩《柳毅传》 第三节 李公佐及其传奇名篇 第四节 李复言的《续玄怪录》 第七章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 节 宋金元时期陇中词人及其作品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陇中碑志文学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外籍文人与陇中相关的诗文 第八章 明代陇中文学的恢展 节 陇中地区社会状况与文学发展 第二节 明代诗人胡缵宗 第三节 是当行曲家:金銮 第九章 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繁荣 节 清代前中期陇中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 第二节 易代诗史:张晋 第三节 张谦、王了望、胡钱以及洮阳作家群 第四节 王羌特和秦子忱的小说创作 第十章 乾嘉关陇作家吴镇 节 吴镇与著述 第二节 吴镇构建关陇作家群的努力与洮阳诗社的发展 第三节 自成一家:吴镇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吴镇的散文艺术与清中期散文的发展 第十一章 关陇理学家的文学创作 节 关陇理学的形成与文学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巩建丰、李南晖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牛树梅的诗文创作 第十二章 晚清时期的陇中文学 节 鸦片战争后的陇中社会生活与文学发展 第二节 马疏、王宪、吴思权、成大猷等人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王作枢、王权、王源瀚、王贯三、李景豫等的诗文创作 第四节 “陇上铁汉”安维峻与陇中传统文学结 第五节 李桂玉与长篇弹词小说《榴花梦》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的陇中文学 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陇中社会文化状况和文学概况 第二节 尹世彩、阎士磷、杨思等人的创作 第三节 祁荫甲、祁荫杰、王海帆、杨巨川等人的创作 第四节 民族危亡与陇中新文学的出现 第十四章 陇中现当代文学 节 现当代诗歌发展概述 第二节 散文与散文诗的创作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戏剧的快速发展 第十五章 陇中民间文学概述 节 陇中神话 第二节 陇中民间传说 第三节 陇中民间故事 第四节 陇中歌谣与陇中花儿 第五节 陇中小曲 第六节 陇中谚语 参考文献 |
前言 | |
甘肃省定西括安定、临洮、渭源、陇西、通渭、漳县、岷县7个县,大括古代陇西郡、巩昌府所辖的中心县区。秦襄公二十八年(前279)置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临洮县南),辖相当今陇山以西、黄河以东、西汉水和白龙江上游以北、祖厉河与六盘山以南之地。东汉以后其范围逐渐缩小。三国时曹魏移治至襄武县(今陇西县东南)。其后或为陇郡,或为渭州。隋开皇十年(590)改武阳县置陇西县,治所在今陇西县东南三台乡,唐末没于吐蕃。北宋元祐五年(1090)升古之渭砦置陇西县,治所在今陇西县,亦为巩州治所。元巩昌路、明清巩昌府治所亦在此。故曰定西市大体为东汉以后陇西郡地,然而“陇西”亦早已为县名,不便于以“陇西”称这一区域,故人们多以“陇中”称之。 也由于上面所讲的原因,古代文献中讲到“陇西”,尤其提到一些人的籍贯为“陇西”,除同时标明县名者外,其具体地望很难确定,所以也就认定为今之陇西或定西市范围。因此研究今定西市古代文学的状况,实际上也很难同周边地区划清界限。 连振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关注甘肃古代文学文献,尤其是陇中文学文献。他数年前完成《牛树梅〈省斋全集>校注》,2017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牛树梅,通渭人,道光士,先后在四川任知县、知州、知府,在任上赈灾安民,体贴百姓,被称为“牛青天”。由其诗作中即可看出其思想作风。其七绝《途中述所见四首》之一云: 多民辛苦状,为从肩背数。 自注:“自雅安以西,贫民多以背负为生。而背茶至打箭炉者,尤络绎不绝。”七绝《扯扯原》中云: 羁鸟仍来返故园,此日忧喜竟难言。家门畿疆远,惆怅重登扯扯原。 自注:“国运、家祚,心结两萦。”对贫苦人的生活极为关注,当国家受到西方列强侵扰之时,虽自己已家乡,已去思乡思亲之苦,但又惦记着国家的安危。将这样的作品加以汇集、整理传世,以弘扬甘肃优秀文化遗产,拓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上深厚文化积淀的探索与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连振在完成《牛树梅<省斋全集>校注》之后,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并获得立项。实际上像牛树梅这样杰出的学者、诗人在陇中历确实不少,有的在中国文学都放射着耀眼的光辉。所以,应该对陇中文学作一系统的研究。从诗歌创作上说,汉代的秦嘉、徐淑在整个中国文都是重要的诗人。《隋书·经籍志四》于“后汉黄门郎丁廙集一卷”下注云:“梁又有妇人后汉黄门郎秦嘉妻《徐淑集》一卷”,与《蔡文姬集》《孔氏集》并亡。南朝徐陵《玉台新咏》中录秦嘉《赠妇诗》4首,徐淑《答夫诗》pan>首;唐徐坚《初学记》存秦嘉《述婚诗》2首,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等类书录秦嘉《与妻书》《重报妻书》,徐淑《答夫书》《又报嘉书》《为誓与兄弟书》。《俄藏敦煌文献》第12213号为《后汉秦嘉夫妇报答书》,比传世文献所载更完整(多出150字)。《玉台新咏》卷一秦嘉《赠妇诗三首》序云:“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甘肃新通志》卷七九:“汉秦嘉,字士会,渭城人。”“汉秦嘉妻徐氏,字淑襄人。”《通渭县志》:“城川古城,在县西八十里,依山为城,四面皆险阻,即古渭城,废址犹号为古城沟。距城川铺十里东,即秦嘉故里。”秦嘉、徐淑不仅是甘肃杰出的诗人,在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的诗作反映出的真挚的爱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无数的士人。北齐至隋时学者辛德源,字孝基,狄道(今临洮)人,《隋书》中有传。今存诗1pan>首(其中pan>首为残句)。其作品也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类型人的社会生活与情感。如《成连》首句云: 征夫从远役,归望绝云端。 末四句云: 雪夜愁烽湿,冰朝饮马难。寂寂长安信,谁念客衣单? 写出征将士之艰辛与痛苦,十分感人。杰出的诗人诗作,直至明清之时,代不乏人,如唐代牛峤、牛希济,金代邓千江,明代金銮、杨恩、朱衣等,都是文学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仅就狄道而言,明末潘光祖、杨行恕并有佳作传世。潘光祖之 …… 在申报省社科项目中调整为多卷本《甘肃历代诗歌选注》,“定西卷”就由连振波与李政荣两位担任。在完成这个工作期间,我同连振波教授除几次开会中交换意见外,也曾多次电话交流。我想这部书的编成,对定西文学传统的弘扬和文化建设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对“陇中文学研究”项目一步修改也是会有帮助的。 连振波教授学术团队所承担的国家社科项目“陇中文化研究”基本完成,要我作序,今写出以上感想,与关心本省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朋友共商。 |
摘要 | |
陇中扼关陇巴蜀咽喉,为丝绸之路要冲。地跨定西、天水、白银凉4市括定西、通渭、陇西、临洮、会宁、秦安、甘谷、静宁等14县区的广袤区域,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是关陇文化的一大核心版块。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陇中文化既伴随着少数民族的汉化和汉文化的扩散与吸收,又因人口流动、民族迁移、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战乱波动,趋同和趋异的变化,形成了陇中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陇中是中原与西域的西戎、狄羌、吐蕃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融合消长的中间地带,是从三秦文化到西域文化的中间环节,它联系着两方又自成体系,是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域内文明与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荟萃传播的桥梁。从远古到现代,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洒汗,歌唱着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陇中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缔造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产生了,其丰富性、原创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学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一、陇中文学发展流变的四个阶段 (一)先秦古诗与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 远在尧舜时期,舜禹“窜三苗至三危”,西戎北狄,始据陇中。朱圉山、鸟鼠山、西倾山等作为陇中重要的文化地标,在《尚书》《山海经》《史记》文献中反复出现。鸟鼠山在今渭源县露骨山,与首阳山比邻,是伯夷叔齐“采薇”而歌之所,可以说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先河。《采薇歌》《击壤歌》也许是中国诗歌之祖。而有明确记载的《采薇歌》,是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虽经过数千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让能够读出古人反对杀戮的古道热肠。可以说,《采薇歌》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忧时忧民的政治讽喻诗。有人认为击壤是古时的游戏,《击壤歌》为古人游戏时唱的歌。但是,陇中作为先民早的栖息地,他们在大地湾文化一期、马家窑文化早期,就有了自己的村落、居室和房屋,有了简易的“刀耕火种”,那时人们主要的工作是凿井(取水)、耕田(取食)和建窑洞(居处)。击壤其实是一种版筑的劳动,先民们筑黄土为室,在完成自己的居室后,自我陶醉自得其乐而歌。《诗经·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多与陇中有关,系秦人西霸诸戎时的战歌。尧舜时期,因“窜三苗至三危”,古代陇中便为古羌戎之地,如襄(今通渭县)为襄戎之地,古伏羌(甘谷县)为冀戎之地,陇西为獂戎之地,是秦人的远征到秦国版图。“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无衣》)体现出一种无比激昂的斗志和集体乐观主义精神。 到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可以说独领风骚。主要有李陵赠答诗、秦嘉徐淑“夫妻诗人”的五言赠答诗、古诗十九作,是中华诗歌的一个高峰。李陵为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为“飞将军”李广之后。他与苏武互相赠答的作品,在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其真实性也是历来饱受争议,但“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的悲壮苍凉,让人唏嘘不已。秦嘉徐淑的爱情诗,以对生命的深沉忧虑,拓宽了文人五言诗写作的题材,创新了诗歌的抒情方式,“歌诗婉约,妙语新声”,是文人五言诗和抒情散文的集大成者,对后世诗人及其创作有深远影响。通过《俄藏敦煌文献》(敦煌号第12213号)《后汉秦嘉徐淑夫妇报答书》等文献看,秦嘉徐淑夫妇有大量的诗文互相赠答,并且与同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又有太多相契合的地方,故有学者推断:“在现存的东汉无名氏文人五言赠答诗中,定有秦嘉、徐淑二人的作品。”笔者根据秦嘉徐淑生存的年代和《古诗十九首》出现的时间相合,生活情景与《古诗十九首》的情境吻合,创作风格、语言和用典手法上的相似,认为《古诗十九首》中的大多数篇目,当是秦嘉徐淑夫妻赠答诗。① (二)魏晋至隋唐以传奇为主的文学发展 魏晋时东晋偏安江南,苻坚、姚甚、吕光等建立了氏羌少数民族政权于关陇地区。苻坚,字永固,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人。他崇尚汉文化,且修养很高是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他提倡文学,命群臣赋诗,自己也唱和。其弟苻融、侄苻朗在文学上,均有建树。与苻坚关系密切、被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