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
作者: | 邵泽华 |
定价: | 58.0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09-01 |
ISBN: | 9787300303833 |
印次: | |
版次: | 1版1次 |
装帧: | |
开本: | 16开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一种的视角对智慧城行阐述,揭示了智慧城市物联网体系体结构。智慧城市是由“智慧城市政府管理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社会活动物联网”组成的多级混合物联网,通过混合物联网中的各个单体物联网的多闭环有效运行,来实现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行。本书地对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业务结构和信息运行方行了探索,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
目录 |
章概述 pan> |
前言 |
前言 关于“智慧”一词的发源,众说纷际。道家所言,“智慧出,有大伪”:福家所言,“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若溶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商知已”在佛家看来,“般若”即智慧,“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为,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由此观之,“智慧”一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善治理,即拥有聪明才智,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其二是通达透彻,即能世俗虚幻的认知,无限于真理。诚然,智慧使得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得以有序运转。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实体——城市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善治理”与“通达透彻”,即智慧城市也离不开这两个层面。首先,智慧城市建基于物联网之上,物联网打破了以往时空对城市管理者的限制,将组成城市的各个元素(教育、、交通、能源等)相联,使得治理现代化:其次,物联网把城市的运行结构显明出来,城市不再是卡尔维诺所言的“看不见的城市”,也不再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其运转规律清晰可见。万物相联,相联即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关系而存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让我们和城市的关系有迹可循、有理可依。由此可见,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使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一项科学技术,也是指导现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智慧城市从概念提出,已历十年的发展与实践,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理论和实践对其内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随着实践的、研究的深入、新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延伸和扩展。智慧城市的理念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的模式和路径,很多国家和城市均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模式。紧随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智慧城市发展步伐,我国也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4年,、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专项规划。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为城市治理与发展描绘了新时代的智慧图景。经10年的实践探索,我国一些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较展,但从宏观来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发展参差不齐,与国外成熟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差距,深入理解智慧城市的目标、内涵和建设方法十分必要。如今,智慧城市的发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管理者逐步意识到制定智慧城市战略的出发点在于人而非科技,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因此,智慧城市应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发展城市,让生活于城市中的人感觉更好,使城市更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智慧城市研究结果均着重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本书拟立足于理论分析角度,以物联网体系的用台、服台、管台、传感网台和对台台为基础,阐明智慧城市是以市民为用户,以政府为管理者,以自然人或组织及其社会活动为对台,在政府管台的统筹和管理下,为市民提供各种智慧化服务的物联网体系。在物联网理论的基础上,本书又提出智慧城市由政府管理物联网和社会活动物联网组成,并对政府管理物联网和社会活动物联网、台参与的政府管理物联网和社会活动物联网的结构及运行体行了详细描述。另外,智慧城市中的社会活动物联网又受到复合物联网——社会监管物联督和管理。特作《浪淘沙·物联网智慧城市》以示,予以智慧城市物联网之义 |
作者简介 |
邵泽华,正高级工程师,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才、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长期从事物联网思想研究、理论研究、标准研究以及智慧城市相关研究,出版有《物联网——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物联网与台》《物联网与企业管理》《物联网与电子商务》等专著;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和参编30余项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传感器相关的国家标准;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0余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8项,欧洲授权发明专利4项,日本授权发明专利4项,取得4项科技成果。 |